去年9月29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实施“两落地一融合”工程后,区委、区政府高度重视,及时召开专门会议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及要求,并成立“南京溧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”,组建了“南京溧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”,全区形成了以高新区为统领、各镇(街)产业园为有效补充的融合发展格局。同时,在全区抽调44名干部,组成8个对接工作组,征集区内企业需求126项,全面走访在宁高校48所。目前区内37个企业(含载体)与32所高校院所精准对接103个项目,签订意向合作项目26个,正式签约项目12个。其中,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的“南京航天航空大学溧水仿生产业研究院”,已正式开展研发工作。与南京工业大学共建的“南京工业大学溧水先进生物材料和装备制造研究院”已经领取营业执照,即将投入运营。
应该说,我区“两落地一融合”工作时间短,但行动快、措施实,取得了较好的成绩。从全区“两落地一融合”工作总体推进情况来看,在政策落实、项目建设、人才安居、环境配套设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,为此提出如下建议:
1、进一步强化政策落实力度。按照市委、市政府“两落地一融合”工作总体部署要求和相关文件精神,我区先后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“二十四条”政策、《溧水区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保障暂行办法》、《南京市溧水区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(试行)》、《溧水区人才安居办法(试行)》。这一系列政策含金量高,配套性强,覆盖面广。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推介力度,组建政策宣讲工作组,深入镇街、企业、机关事业单位,将政策完完整整地宣传到位、解读到位,提高全社会的知晓度。二是要加大政策落实力度,推动科技型企业加快创新步伐,促进政策的落地生效。三是坚持公正平等原则,企业不分规模大小、内资外资,只要符合条件的企业,一律实行普惠制待遇,按政策兑现到位。
2、充分调动现有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的积极性。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,也是“两落地一融合”的主体力量。要进一步强化现有企业与高校研发机构的对接,组织企业进高校,广泛开展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活动,建立高校与企业的科研成果推介活动的常态化、制度化。鼓励和引导金龙、创维、比亚迪、云海、西普水泥等高新技术企业与大学共建研发工程中心,建成科技成果承接创新研发的示范企业、领军企业。
3、积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。随着一批研发机构落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,科技型企业及专家教授、研发人员以及创新人才,对溧水的营商环境会要求越来越高。一是要充分发挥溧水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功能,为各类创新型企业提供政策指导、成果项目申报、科技金融等方面精准服务。对落地的每一个研发机构,都要建立一套跟踪服务工作班子,以保证政策到位,服务到位。二是要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。大到办公、居住,小到交通、网络设施、购物休闲等,尽可能满足研发队伍、科研人员的需要,保证研发队伍、孵化企业能引得进、留得住、出成果、长得大。三是要强化要素供给,特别是在电力、土地、办公、创投风险资金等要素上要超前谋划,全力保障孵化科技型企业发展需求。四是建立区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专家咨询委员会,搭建企业与高校研发机构的评价交流咨询平台,推动研发机构、科技成果转化与我区产业结构的高度融合,精准对接,促进产业升级。
4、加快科创载体和孵化中心建设。随着研发机构的引进和孵化中心企业培育,科创载体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。目前我区幸庄产业园、开发区产业新城科创中心、国际产业研发园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还不能满足和适应研发机构、孵化企业、众创空间的需要。建议要瞄准培育国家级孵化器和建设一流科创载体的目标,从硬件、软件方面加快建设,完善配套功能,着力提升承接能力、保障能力、服务能力,全方位打造创新创业的新环境、新氛围、新平台。